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 。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其中2020年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和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模式可改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查看最新期刊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病人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病人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病人的5年生存率约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咱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disease,NED)状态暂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研究结果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病人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因此,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尧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查看最新期刊腹膜肿瘤整体预后较差,以往继发性腹膜肿瘤的诊疗只能参考相应病种的指南。《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将相关癌种的诊治指南及文献进行整合,并进行全面规范性阐述,重点聚焦国内腹膜肿瘤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最大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特色”“中国模式”,是国内外首部腹膜肿瘤诊治指南。笔者通过“防-筛-诊-治-康”全过程对《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进行解读。
查看最新期刊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总编辑:杨晋
主编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编:詹文华
主编:何裕隆
编辑部主任:蔡世荣 李文喆
编辑部地址:广州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40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01/R
出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刘彦合,姬安龙,傅祥炜,曾祥勇
摘要:目的 探究加速康复联合肠内支架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均行内镜下支架植入手术,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镜围手术期处理,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应激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 h、3 d的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内镜下肠内支架植入手术的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手术疗效,改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俊勇,程黎阳
摘要:目的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结直肠切除术后住院时间(PLOS)延长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以PLOS>4 d为延迟组,反之为对照组,收集资料:年龄、体重指数、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CC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是否行肠造口术、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SA)、术后阿片类药物的额外使用、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依从性和ERAS执行度。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法并计算OR值及95%CI。结果 共纳入276例,其中延迟组152例,对照组12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ACCI评分、肠造口术、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术后VAS评分、糖尿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依从性、ERAS执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ACCI≥4分、肠造口术、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Ⅱ级、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低依从性和ERAS低执行度为PLOS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根据ACCI评分、肠造口术、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依从性和ERAS执行度预测患者PLOS,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改进并优化ERAS路径,进一步缩短患者PLOS。
作者:邝立挺,陈斌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肾功能正常接受肝癌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相关预防方案的选择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术前肾功能正常接受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951例,参照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制订的标准诊断肝癌切除术后AKI的发生情况,入选对象分为AKI组(n=145)和非AKI组(n=1806)。比较AKI组与非AKI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前实验室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实验室资料及临床演变,分析肝癌切除术后继发AKI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1951例术前肾功能正常接受肝癌切除术的患者术后AKI发生率为7.43%(145/1951)。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术前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肝硬化、术中低中心静脉压时间延长、术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影响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并制作术前肾功能正常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发生AKI的Nomogram预测模型。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需要透析治疗、发生肝衰竭的比例更高,总住院天数和手术后住院天数均延长。 结论 术前肾功能正常接受肝癌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继发AKI与多种术前术中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和监测,降低术后AKI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林祺,唐维,王志雄,李广华
摘要:目的 分析胃癌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资料,分析胃癌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探讨相关位点突变与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对比分析微卫星不稳定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 共275例胃癌患者被纳入研究,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占比为6.91%(19/275),临床参数如确诊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组织类型、TNM分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等均未与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P>0.05)。而有明确记录的BorrmannⅠ、Ⅱ、Ⅲ、Ⅳ型分别占2.7%(7/257)、25.7%(66/257)、62.65%(161/257)以及9.0%(23/257),在微卫星稳定组/微卫星不稳定组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MSI-H组中并无BorrmannⅣ型的患者,而BorrmannⅠ型在低度微卫星状态(MSI-L)组中占比更高。结论 本研究中仅Borrmann分型与胃癌组织的MSI状态有关,且在MSI-H组中并无BorrmannⅣ型的患者,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分子机制仍有待研究。
作者:张捷,蔡钦波,陈焕杰,傅桦烽,侯浩斌,黄嘉华,何裕隆
摘要:目的 分析SLC25A13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了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接受根治性切除的确诊胃癌Ⅰ~Ⅲ期的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将患者从蛋白水平上分为SLC25A13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进一步分析了SLC25A13表达水平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SLC25A13高表达是否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SLC25A13表达水平将195例胃癌患者划分为60例SLC25A13低表达患者与134例SLC25A13高表达的患者,两组患者在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和N分期及总TNM分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LC25A13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32.1%,生存时间为36个月,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8.2%,无复发时间为48个月。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和SLC25A13高表达是5年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其中T分期(HR=2.697, 95%CI:1.134~6.415, P=0.025)、N分期(HR=3.051, 95%CI:1.937~4.805, 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N分期和SLC25A13高表达是5年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其中T分期(HR=3.658, 95%CI:1.043~12.823,P=0.018)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LC25A13高表达与胃癌肿瘤直径大、分化差、分期晚以及较差的预后相关,提示SLC25A13高表达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邱盼盼
摘要:目前全球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位居恶性肿瘤的高位,而我国也是胃癌的高发区,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胃癌晚期,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现阶段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仍然不高,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而且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的适应证也不断扩大。各种消化内镜和人工智能在内镜下切除前可以有效地评估早期胃癌的水平边界,而且准确地评估癌灶水平边界并标记切除范围对于早期胃癌的完全切除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旨在总结不同消化内镜和人工智能评估早期胃癌水平边界的有效性。
作者:石一航,张信华
摘要:胃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间质瘤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局限性胃肠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在没有辅助治疗的情况下,超过40%的患者在完整切除术后会出现复发或者转移。伊马替尼将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从单一手术切除转变为手术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模式。伊马替尼最初被应用在晚期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疗效。ACOSOG Z9000、ACOSOG Z9001、EORTC-62024等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伊马替尼也可显著改善中高危原发局限性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提高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笔者以胃肠间质瘤的术后辅助治疗为主题,总结辅助治疗在胃肠间质瘤中的历程及现状,探讨目前伊马替尼在胃肠间质瘤辅助治疗中应用的现状及挑战。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总编辑:杨晋
主编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编:詹文华
主编:何裕隆
编辑部主任:蔡世荣 李文喆
编辑部地址:广州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40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01/R
出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朱德祥,任黎,许剑民,等
正文第一部分诊疗指南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病人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病人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病人的5年生存率约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咱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disease,NED)状态暂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研究结果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病人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因此,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尧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 年生存率。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
摘要: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和阑尾黏液瘤等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常见,患者数量多、治疗难、疗效差。传统观点认为,腹膜肿瘤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短,仅能维持3~6个月,通常提供姑息性对症治疗。近年来,以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整合治疗策略对防治腹膜肿瘤疗效独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院腹膜肿瘤》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由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完成。指南聚焦我国腹膜肿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及国内研究成果,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引领,强调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o HIM),注重野防-筛-诊-治-康冶全程管理。本指南主要针对胃肠来源的腹膜肿瘤,旨在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整合诊治水平,共同促进我国胃肠腹膜肿瘤的防治工作。
作者:唐鸿生,阮强,崔书中
摘要:腹膜肿瘤整体预后较差,以往继发性腹膜肿瘤的诊疗只能参考相应病种的指南。《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将相关癌种的诊治指南及文献进行整合,并进行全面规范性阐述,重点聚焦国内腹膜肿瘤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最大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特色”“中国模式”,是国内外首部腹膜肿瘤诊治指南。笔者通过“防-筛-诊-治-康”全过程对《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进行解读。
作者:陈韬,梁炜祺,陈嘉文,江嘉瑜
摘要:胃癌是一种全世界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我国前3 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当前,胃癌治疗的主要策略仍然是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日本学者Kitano等于1994 年报道了全球第1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自此腹腔镜下的胃癌根治术在临床上经历了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随着外科手术治疗日益微创化和规范化,外科医生微创理念的提升以及患者对创口美容效果要求的提高,单孔腹腔镜胃切除术因其潜在的更加微创优势而备受关注。单孔腹腔镜是比传统多孔腹腔镜技术更加微创、更加美容的手术技术,具有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消化道功能恢复更快及美容效果更令人满意等优点,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胆囊切除术和结肠切除术等手术。在胃癌治疗领域,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了单孔腹腔镜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但目前仍然缺乏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并且仍没有统一的指南推荐。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旨在对单孔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作者:庄宝雄,奚克兴,邓海军
摘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微创理念的不断延伸,近些年来,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单孔腹腔镜技术由于其潜在的微创优势,已在许多单位陆续开展。笔者对近年来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领域应用的发展动态进行评述,结合团队的工作和成效,全面阐释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微创手术应用进展。随着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手术领域应用的日益成熟和广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单孔腹腔镜技术将会给结直肠癌微创技术带来新的生命力和突破点。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总编辑:杨晋
主编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编:詹文华
主编:何裕隆
编辑部主任:蔡世荣 李文喆
编辑部地址:广州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40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01/R
出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摘要: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和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模式可改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作者:黄绍清,郭晓丹,张信华
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 间质细胞。所有的GIST 均被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恶性潜能。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导致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编码蛋白异常激活,是目前已知GIST最主要的发病机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治疗的主要选择,目前单药TKI序贯治疗是GIST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一线治疗耐药以后,后线治疗的疗效有限。因此,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联合治疗是目前重要的探索方向。在此,本文结合了近年来关于GIST联合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两种TKI联合治疗、TKI 与下游通路抑制剂联合治疗等,旨在对晚期GIST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作者:蔡修成,刘永刚,闫瑞娟,魏海梁,李京涛,闫曙光,常占杰
摘要: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且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致病原因颇多。通常认为肿瘤的形成是种子和土壤的相互作用,肝细胞癌中作为种子的肝肿瘤细胞受到土壤(肿瘤微环境)的不断刺激,最终形成肝细胞癌。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肝肿瘤细胞内的介质如微泡(microvesicle, MV)参与细胞间信息与物质的传递,促进上皮向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推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本文综述了微泡与肿瘤微环境的密切关系,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陆正闵,尚学琴
摘要:T 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cell immunoglobulin mucin 3, TIM-3)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免疫调节蛋白,它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TIM-3是属于TIM家族的Ⅰ型跨膜蛋白,其在多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中均有表达。TIM-3在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到负调节的作用,TIM-3与配体相互作用后可诱导T细胞凋亡,从而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使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TIM-3已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关键靶点,联合阻断TIM-3和其他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以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进一步提高抗癌治疗的效果。本文就TIM-3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免疫治疗等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探讨TIM-3作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靶点的重要地位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林淦,黄嘉元,何裕隆,张华,牟相宇
摘要:恶性肿瘤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疗效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者们相继在多种肿瘤中发现了细菌。常见的瘤内细菌有梭杆菌(Fusobacterium)、拟杆菌(Bacteroides)、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等。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组成部分,瘤内细菌可能对于肿瘤的增殖、转移以及耐药性产生影响,潜在的机制包括激活致癌通路、调节免疫反应、代谢药物等。本文针对瘤内细菌的新近研究展开综述,总结瘤内细菌特征与组成,探讨瘤内细菌与肿瘤的关联和作用,并为开发新的肿瘤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作者:曾艳,游然,韩彬
摘要: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域,发病率与死亡率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中晚期胃癌致死率更高,5年生存率约10%,平均生存期6个月。化疗是中晚期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因毒副作用大,对患者远期生存改善具有一定局限性。靶向药物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更多手段,临床上胃癌常用的靶向药物有曲妥珠单抗、雷莫卢单抗及阿帕替尼等。中医药在胃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降低靶向药物毒副作用,为胃癌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补充手段。基于中医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胃癌现状,对现有研究梳理与总结,为开拓中医药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注我们